【案例选登】用“激励法”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3-06  浏览次数: 135

一、咨询对象的基本情况

小华,男,7岁,一年级的一名学生。5岁时,爸爸、妈妈因犯毒被送进监狱,现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生活,无力咨询他的学习。家住在井口,离学校较远。由教师送来心理咨询。

二、问题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因为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咨询对策及详细过程

对策:通过观察、分析以后,我发现小华的问题主要出在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因为他自卑,所以不想去学习,不想做作业,上课不听讲,因此成绩不好,但他又非常的好强,在好的方面他比不过其他同学,因此他选择在差的方面去超过其他同学,在行为习惯上也就表现得差,其实他非常想成绩好、表现好。所以我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矫正,同时,注意改变他的认知水平,调动其情感因素,以巩固咨询效果。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和成就感。

咨询过程:

1.矫正他的错误想法,消除他的戒备心理

我在小华又一次招惹同学后,与他谈了一次,告诉了他我对他的想法,“觉得他非常聪明、有能力学好、做事积极等。”并告诉了他我了解到的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使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鼓励他在自己的努力下从新开始。

2.帮助他矫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1)定矫正目标

不再招惹同学,与同学融洽相处;

改正说脏话的习惯。

2)矫正准备

五角星——用吹塑纸制作;

强化物——选择小华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五角星是根据小华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

交换系统——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3)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周)

交代咨询的目的,教师、家长双方与小华签定协议,此协议是奖励制实施的保障。

取得同学(班干部)、老师的支持,请他们帮助记录小华的表现。

矫正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

在矫正期间,小华每天得到多少五角星,扣除多少五角星,小华和老师都要记录。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提高要求,每天招惹同学次数控制在2次以内,说脏话次数控制在1次以内,上课基本能专心听讲。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再次提高要求,全天不招惹同学,不讲脏话,上课能认真听讲。

第四阶段(第六、七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的成果,鼓励小华主动帮助同学,进行测验,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四、咨询的初步效果

矫正前,小华每天招惹同学在3次以上,甚至出现打架现象。矫正后,小华没有了打架行为,不再故意捉弄同学,还主动帮老师做事,积极参加劳动,帮同学扫呕吐物,成绩明显有提高等,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老师也对小华的情况予以了反馈:同学们也不再害怕、讨厌他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喜爱。有一次吃午饭,一位同学没带饭盒,小华主动将自己的饭盒借给了他:有一次一位同学将买本子的10元钱掉了,正在他焦急之时,小华将钱递给了他;还有一次,一位同学生病在教室里吐了,其他同学有的在埋怨,有的捂着鼻子,只有小华主动去拿扫把将呕吐物扫走;在运动会上,小华发挥了他的特长,取得了低段100米第一名,为班级争得荣誉。

家长反馈:在双休日里,小华不再到处惹祸,而是安安分分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看书。而且还主动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做家务。